
岁月流金,工运争辉。
近两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建设大局,在党政所急上做文章,在职工所需上下工夫,在工会所能上创特色,谱写出一曲曲创新实践的豪迈乐章:
——工会经审工作创造新经验。以县级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为重点,探索了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新路子,受到全总、省总的充分肯定,在连续7年荣获全省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考核一等奖的基础上,迎来了全国县级工会经审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
——企业班组建设呈现新亮点。总结、选树、宣传了“娄先义班组”等一批“创新型”班组,形成了工会服务经济建设的新亮点,2011年,我市班组建设经验在全国交流发言;
——困难职工帮扶彰显新作为。强化探索实践,实现了由节假日集中帮扶向全年常态化帮扶转变、由单一帮扶向全方位帮扶维权转变、由“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转变,市总工会荣获2011年度“全国工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工会财务管理取得新成果。加强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受到全总、省总的充分肯定,市总工会荣获2011年度“全国工会财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工会协理员管理实现新突破。我市“工会协理员参公管理工作机制”荣获2011年度全国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成果奖;
——工会组织建设打造新品牌。探索的党工共建经验在全省创先争优暨党工共建会上交流,开发区工会建设成为全省标杆和名片,市总工会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工会组建工作一等奖;
……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两年来,市总工会先后有11项工作分别在全国或省有关会议上交流,获得48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20项市级荣誉称号,唱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会有作为”的主旋律,展示了工会组织服务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形象。
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打造“有为型”工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各级工会紧紧围绕建设“两个中心”和“四个襄阳”这一主题,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组织动员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建功立业。
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抓手,搭建新时期劳动竞赛新平台。紧紧围绕“四个襄阳”建设,坚持哪里有生产建设、哪里有重点工程,哪里就有劳动竞赛,哪里就有“工人先锋号”的旗帜,广泛开展“奋战‘十二五’、建功在襄阳”主题劳动竞赛活动,全市418家企业组织技术比赛1021项(次),参与职工15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涌现出116个国家、省和市级“工人先锋号”,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建设“五型班组”为抓手,搭建群众性职工技术创新平台。把企业班组建设作为工会服务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健全机制促动、创建“五型班组”驱动,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立足岗位作贡献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一批“学习型”、“创新型”、“效益型”、“和谐型”、“安全型”班组相继涌现,以市城郊供电公司运维工区班长娄先义命名的“娄先义班组”,先后获得8项国家专利和“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电力行业优秀QC小组”等多项荣誉,成为我市建设“创新型”班组的标杆。
以培育先进典型为抓手,搭建职工创先争优平台。广泛开展“学劳模、赶先进、比奉献”活动,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近两年来,全市共选树2个全国和4个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2个省五一劳动奖状、100名市劳动模范、50名襄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和单位。
围绕社会管理创新,打造“维护型”工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关系日渐纷繁复杂,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切实维护职工的利益,各级工会强化源头维护,搭建维权平台,推动企业构建“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的和谐劳动关系,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搭建工资集体协商平台,在维护职工经济利益上实现新突破。以推动企业解决职工普遍关注的收入分配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和“百日会战”活动,完善定期向党委汇报、政府联席会议、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职工维权协调会议等制度,形成了企业和职工“双赢”的局面。去年,全市共签订集体合同3489份,覆盖企业7784家,建制率81%;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3368份,覆盖企业7583家,建制率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搭建职工民主管理平台,在维护职工政治权益上实现新突破。在建立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企事业单位职工说事、代表议事和行政复事“三位一体”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巩固了基层职代会制度,丰富了职工民主管理形式。培植总结推广了以“主席问、职工谈、工会议、企业办、代表评”为主要内容的“五步工作法”,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让职工有了更多发言权,实现了“职工不举手、决策不出台”,发挥了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主体作用。全市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建制率达到85%以上,市总工会和3家企业荣获“全省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搭建劳动争议调处平台,在维权维稳上实现新突破。在地方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工会派出庭”,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并总结推广了襄州区“防调结合解纠纷、维权维稳促和谐”的经验。2011年,全市各地方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共调处劳动争议106件,涉及职工114人,涉案金额262万元。市县两级工会抓住社会影响大的侵权案件,联手开展集中维权行动,协调处理了19起侵权个案,清欠工资或索赔伤残抚恤金、赔偿金共 73万元,我市农民工“流动维权”的经验在《工人日报》上刊载。同时,市、县两级工会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了劳动争议信息通报机制、劳动争议预防化解机制、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协调劳动关系监督保障机制和协调劳动关系联席会议机制,较好地发挥了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围绕组织凝聚职工,打造“活力型”工会
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化,大批体制内工会会员向社区和私营企业流动,部分职工没有组织到工会中来。为此,各级工会大力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突出重点抓组建,基层工会组织基本实现全覆盖。把推进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作为服务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基层工会活力的重中之重,以非公企业组建工会为重点,以职工100人以上企业工会组织全覆盖为目标,大力开展“双措并举、二次覆盖”活动、“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活动和工会组建“百日会战”活动,建立了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相衔接的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探索了组织统筹建立、干部统筹配备、制度统筹完善、阵地统筹建设、活动统筹开展的“五个统筹”经验。全市基层工会组织达到9777个,工会会员111万人,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工会组织,323个社区、1788个村建立了工会。
突破弱点抓组建,开发区工会组织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国家级开发区总工会,市编委明确其机构和编制,总工会主席由开发区领导班子副职兼任,常务副主席按副县级高配,同时配备了3名副主席和4名工会工作人员。目前,全市12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均建立了工会组织,工会主席均由同级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并配备13名专职工会干部。开发区内企业建会率和职工入会率分别达84.9%、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扫除盲点抓组建,劳务派遣单位、农合组织和服务业工会组织实现广覆盖。与有关部门联合部署、联合推进、联合督办、联合考核,拓展了工会组建领域。全市建立工会组织的劳务派遣单位、农合组织和商贸餐饮服务业分别达到22家、420家、1702家,组建率分别为100%、67%和88%。
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打造“服务型”工会
帮扶救助是工会组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深入实施送温暖和再就业工程,坚持把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作为密切党与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健全帮扶网络,促进帮扶工作常态化。在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的努力下,帮扶救助长效机制逐步完善,通过整合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打造成“四位一体”的帮扶维权中心,并向乡镇(街道)和基层延伸,形成了四级帮扶维权组织体系,为职工提供一站式服务。各级工会坚持内聚优势、外借资源,不断拓展工会社会化帮扶的途径和领域,共筹措送温暖资金1217.2万元,帮扶困难职工18198人次。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送温暖活动,亲自带领工会同志访贫问苦,使困难职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各级工会广泛开展“工友光明行”活动、“大病救助”活动和“金秋助学”活动,对8065名患眼疾职工进行免费筛查并免费手术898人,为215名患有重大疾病的困难职工提供了人均2000元的救助,向1120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137.5万元。
拓展服务内容,促进职工就业再就业。为从根本上引导困难职工脱贫解困,各级工会不仅尽量解决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而且在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上下工夫,积极配合政府健全完善了再就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岗位就业、跟踪服务的工作体系。近两年来,利用工会教育阵地,免费培训月嫂、保育员、育婴师2650人次,并协调安置到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就业,打造了“襄阳月嫂”等一批劳务品牌;与人社部门联合举办就业招聘会,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布就业信息1.9万条,共举办就业招聘会43次,有2.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参加招聘;与人社、农业等部门联合建立了36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开展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培训了一批农民工,增强了其就业再就业能力。
围绕提升整体素质,打造“学习型”工会
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各级工会顺势而为,紧扣市委关于打造“三支团队”的决策部署,结合工会实际,着力打造职工团队和工会干部团队。
打造勇于创新、建功立业的职工团队。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为目标,大力开展职工读书系列活动、核心价值教育系列活动、职业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和职工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建成职工书屋120个,选树学习型组织30个、知识型职工50人。同时,把提升职工队伍素质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结合起来,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活动,催生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推广了一批先进操作法,一批普通工人被锻造成为“金牌工人”、“能工巧匠”、“首席员工”,成为企业的顶梁柱、香饽饽。
打造勇于担当、创新实干的工会干部团队。以“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为目标,大力开展“卫冕晋位”和“争当标兵”活动,引导工会干部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实干意识、创新意识和卓越意识,形成了“主动作为谋发展、创新思路求突破、放开手脚干事业、争先进位促跨越”的良好局面,打造了一批在全省和全国有影响的新品牌、新经验和新典型。
在“十二五”征程中,我们坚信,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干部必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团结带领全市职工,在推进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以实际行动为“两个中心”和“四个襄阳”建设增光添彩,用干事创业的号角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