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公益性岗位安置2.7万就业困难人员
6月13日上午,密地街道金桥社区保洁员廖兰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街道办公楼、社区周边、背街小巷等责任区域被她清扫得干干净净。今年43岁的廖兰曾是一名大龄无业人员,至今她已在金桥社区做了9年保洁员,现在每月能领到六七百元的工资。
作为就业困难人群中的一员,廖兰是我市公益性岗位补贴的主要对象之一。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了大量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以及无业人员,截至去年,已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7万余个,落实补贴资金1213.96万元。
“4045”人员成社区保洁主力军
在密地街道,像廖兰这样的保洁员一共有40多人。之前他们全是无业、下岗的就业困难人员,年龄均在“4045”,社区提供的公益性岗位为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减轻了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
宝石社区的保洁员简文艳对此深有感触。1996年下岗后,她在许多地方打过工。年过40,无文化无技能的她想找一份长期工作很难,只能在外打打零工。2004年起,她被社区聘用为保洁员,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保洁工作不需要技术,劳动强度也不大,很适合我们这些人干。”简文艳说。
“保洁员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发挥的作用却不小,现在我们社区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干净,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创卫、城乡环境治理等活动中,也都离不开这支保洁主力军的付出。”密地街道劳动保障干事向小琼告诉记者。
派驻人员撑起基层半边天
阳科,密地街道金桥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隶属东区就业局。20多岁的阳科大专毕业后,有过短暂的打工经历,属失业高校毕业生。2007年,听说东区就业局要临时招聘一批工作人员,他报名参加了考试,成了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被派驻到密地街道。
几年来,阳科在街道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兼顾综合治理工作,事务虽繁杂,他却很努力。“现在能有一个工作机会很难得,我这么年轻,正好在基层岗位上多锻炼一下,为以后发展打好基础。”
“密地街道有不同对口部门派驻下来的工作人员20多人,包括城管协管员、劳动保障协理员、联防队员等,占了街道工作人员1/3还多,尽管他们的身份都是临聘人员,但在岗位上他们尽职尽责,可以说是挑起了基层工作的大梁。”向小琼说。
公益性岗位缓解就业矛盾
我市从2003年就开始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加强市级各单位公益性岗位管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通知》和《攀枝花市公益性岗位补贴办法的通知》,加强和完善了公益性岗位开发、补贴政策的落实。
公益性岗位构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的市政公共设施设备的管理、养护、清洁、绿化及社会治安、城市交通、车辆保管等公益性岗位;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所属机构的后勤服务性岗位,如后勤保障、保洁、水电设施设备维护等岗位;还有政府投资开发的非营利性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如交通协管员、民政低保协管员、劳动保障协管员、社区治安联防协管员、卫生监督等各类行政执法协管员等岗位。
2003年至今,我市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了大量国有、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以及无业人员。截至去年,我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7万余个,落实补贴资金1213.96万元。
“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了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缓和了改制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矛盾。今后我市还将继续加强公益性岗位的开发,积极协调配合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家庭困难人员解决好就业再就业问题。”
发布日期:201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