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从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后,缪超并没有和身边同学一样,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到石油单位应聘,而是回到老家顺庆区搬罾镇经营起家庭农场。经过两年的发展,缪超的家庭农场办得红红火火,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7月10日上午,烈日炎炎,记者在顺庆区搬罾镇延寿寺村见到了缪超,只见他衣着朴实,文质彬彬,让人很难想象这个年仅26岁的小伙子是一家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的法定代表人。
“农场里主要种植有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猕猴桃、蓝莓等珍稀水果以及一些菌类。”缪超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农场,并向记者介绍,他经营的家庭农场占地近400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平均每天从农场发往各大市场销售的水果、蔬菜在1500公斤左右,每天的销售额达八九千元,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目前,缪超的家庭农场正在申报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回忆起这两年和土地打交道的点点滴滴,缪超颇有感概。“毕竟是拿笔杆子长大的,从小没下地干过活。”缪超说,刚开始种植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往地里种下东西却没收成。于是他反复试验,没事的时候就找有经验的农民请教,慢慢积累经验,最后终于获得了丰收。随着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将土地流转给缪超,缪超可耕种的土地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添机械、雇工人,农场发展得有声有色。“土地有了规模,成本降低了,机械化程度高了,产量增加了,销售也方便了,农产品直发市内各大市场,每天供不应求。”缪超说。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太多了,而进入农业领域的大学生却不多,竞争力相对较小,再加上政府对家庭农场大力扶持,我就更加有信心进军农业了。”谈及为何想到经营家庭农场,缪超说。
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发展家庭农场,不仅鼓励了一部分有能力的种养高手留下来,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的种养多面手。记者从市农业部门获悉,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在我市已经逐步发展起来,截至今年4月,我市经政府认定的家庭农场已达220多家。(记者 郭丹)